客户论文精选|骨膜源干细胞球体的自形成骨膜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
来源:
|
作者:锐视医疗
|
发布时间: 2025-02-28
|
193 次浏览
|
分享到:
近期,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桑宏勋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《A self-forming bone membrane generated by periosteum-derived stem cell spheroids enhances the repair of bone defects(骨膜源干细胞球体的自形成骨膜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)》在学术期刊《Acta Biomaterialia》(IF:9.4,中科院一区top期刊)发表。锐视科技离活一体(离体/活体两用)Micro-CT成像系统(IMAGING 100)在研究中提供了大鼠颅骨及其内部血管的高分辨率图像,以及骨参数和血管参数的定量分析结果。
近期,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桑宏勋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《A self-forming bone membrane generated by periosteum-derived stem cell spheroids enhances the repair of bone defects(骨膜源干细胞球体的自形成骨膜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)》在学术期刊《Acta Biomaterialia》(IF:9.4,中科院一区top期刊)发表。锐视科技离活一体(离体/活体两用)Micro-CT成像系统(IMAGING 100)在研究中提供了大鼠颅骨及其内部血管的高分辨率图像,以及骨参数和血管参数的定量分析结果。

在早期骨生成中,骨膜贡献高达总骨生成的70%,生理作用重大,因此仿生骨膜的制备被认为是解决大面积骨缺损的有效策略。本研究将骨膜源干细胞(PDSCs)球体附着在聚多巴胺(PDA)涂覆的3D打印聚己内酯(PCL)支架上,构建富含骨修复资源的仿生骨膜。体外评估表明,该仿生骨膜可作为生长因子和干细胞的储库,持续释放生物活性因子BMP-2(促进骨生成)和VEGF(促进血管生成)。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,其在大面积颅骨缺损修复中展现出强大的骨再生能力。通过PDA-PCL支架附着PDSC球体自主生成的仿生骨膜,易于获取,且具有强大的生物活性,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骨整合与再生方法,在治疗临界尺寸骨缺损(指缺损长度超过一定尺寸后,无法自行愈合的骨缺损)方面临床潜力显著。
选用体重220-240克的雄性SD大鼠,建立临界尺寸的颅骨缺损模型。麻醉大鼠后,在头部进行皮肤切口,去除骨膜以暴露顶骨,使用牙科钻头创建直径为5毫米的缺损,过程中用生理盐水冷却以防止过热。将不同的膜放置在缺损处后,缝合伤口,术后3天内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。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:对照组(仅制造骨缺损),PDA-PCL组,球体/PDA-PCL组。术后4周和8周,分别对每组4只大鼠实施安乐死,取出其颅骨并用4%多聚甲醛固定。
为了进一步评估缺损区域的新骨形成情况,利用Micro-CT(IMAGING 100,合肥锐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)对颅骨样本进行成像。扫描参数设定为:电压45kV,电流435µA,图像分辨率15µm,随后利用IMAGING 100软件系统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。完成分析后,样本经脱钙、脱水、石蜡包埋、切片,再进行CD31免疫荧光染色,用于检测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。
术后4周,从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进行血管造影,并对颅骨进行脱钙处理。使用Micro-CT(IMAGING 100,合肥锐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)成像系统观察缺损区域的新生血管,并使用IMAGING 100软件系统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。
通过造影,颅骨顶部的血管被造影剂完全灌注,血管形态清晰(图7A)。对照组和PDA-PCL组骨缺损区域新生血管极少,球体/PDA-PCL组新生血管形成显著。定量分析显示,球体/PDA-PCL组的新生血管体积显著高于其他两组(图7C),表明该仿生骨膜具有强大的促血管生成能力。
术后4周CD3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,球体/PDA-PCL组的CD31荧光强度最强,对照组和PDA-PCL组很弱(图7B)。定量分析表明,球体/PDA-PCL组与另两组之间的荧光相对强度存在显著差异(图7D),进一步证实了该仿生骨膜在促进血管生成方面的突出作用。

图7. 术后4周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区域的血管生成评估。(A) Micro-CT图像显示脱钙后的大鼠血管,黄色圆圈标记5毫米直径骨缺损区域内的血管。(B) 代表性显微图像展示对照组、PDA-PCL组和球体/PDA-PCL组的CD31(红色)和细胞核(蓝色)免疫荧光染色(白色箭头指示血管)。(C) 骨缺损区域新生血管体积的定量分析。(D) CD31免疫荧光(CD31染色阳性区域百分比)的定量分析。数据显示为平均值±标准差(n=4)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:ns为无显著差异,**p < 0.01。
2、大鼠临界尺寸骨缺损的修复
术后第4周,3D重建图像显示,对照组和PDA-PCL组的缺损部位仅有少量新骨,而球体/PDA-PCL组在缺损边缘有大量新骨形成(图8A)。术后第8周,对照组和PDA-PCL组缺损边缘新骨较第4周有所增加,球体/PDA-PCL组则在缺损部位形成大量新骨(图8B)。
在定量分析中引入新骨覆盖率,结合衡量骨量变化的骨体积 / 总体积(BV/TV)、反映骨组织密度和强度的骨矿物质密度(BMD),结果显示,球体/PDA-PCL组在第4周和第8周的新骨覆盖率、BV/TV以及BM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DA-PCL组,且后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(图8C、D、E),表明球体 / PDA - PCL 仿生骨膜在促进骨缺损修复方面效果显著。

图8. 使用micro-CT评估大鼠颅骨临界尺寸缺损的骨再生情况。(A, B) 图像显示术后4周和8周缺损区域的新骨形成(蓝色圆圈标记5毫米直径的骨缺损区域):左侧为micro-CT图像,右上角为缺损区域3D重建图像,右下角为冠状面视图。定量分析显示新骨覆盖率(C)、骨体积/总体积BV/TV(D)和骨矿物质密度BMD(E)在术后4周和8周的骨再生情况。数据显示为平均值±标准差(n=4)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:ns为无显著差异,**p < 0.01。
在本次研究中,科研团队创新性提出了一种用于骨修复的仿生骨膜,由骨膜源干细胞(PDSCs)球体附着在聚多巴胺(PDA)涂覆的3D打印的聚己内酯(PCL)支架构成。实验结果表明,球体/PDA-PCL膜具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,并能够分泌成骨和血管生成的关键生长因子BMP-2和VEGF。体外和体内实验均显示,球体/PDA-PCL膜具备显著的成骨和血管生成能力,能够有效地促进骨再生。综上,这种球体/PDA-PCL仿生骨膜为临界尺寸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新方法。

▲锐视科技Micro CT成像系统(型号:IMAGING 100)
DOI: 10.1016/j.actbio.2024.12.058